初疑夜雨忽朝晴,乃是山泉終夜鳴。
流到前溪無半語,在山做得許多聲。
楊萬里的這首詩,普遍認為是一首諷刺意味的詩,暗諷一些人不在位時憤世嫉俗,慷慨激昂,一旦得權(quán)就與其他昏官沆瀣一氣,忘了初心。所謂在山喧鬧,出山平靜,很多解釋都對“在山”這個詞的意思重點強調(diào)。這種理解固然有其時代背景的因素,但倘若硬是往這方面去靠的話,難免會錯過這首詩的美。
這首詩的意境很美。詩的名字是《宿靈鷲禪寺》,情境上已讓人感受到幽靜和禪意。詩人晚上夜宿寺院,似乎隱約聽見外面夜雨淅淅瀝瀝,所以當清晨醒來看見天氣晴好時,就難免心生困惑。待看到泉水流淌時,方恍然大悟,夜間的聲響原來是因它而起?!俺跻伞北砻鞲泄偕系腻e覺,“乃是”則是揭開了謎底,帶著一絲發(fā)現(xiàn)的驚喜。
然后由此想到平日里看到的山泉都是沉默安靜的,“靜言深溪里”,不承想在山上的時候竟是如此的喧嘩,歡呼雀躍,泠泠作響,“長嘯高山頭”,打破了詩人對山泉的一貫認識。特別第四句的“做”字,有種主動為之的意思,極為形象動人。有前面的兩句詩做鋪墊,引出后面兩句的頓悟,山泉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脾性顯現(xiàn)無遺,詩的味道也就體現(xiàn)出來了。讀此詩,風景宛若畫面,動靜結(jié)合相宜,感情變化細致入微,似乎與詩人一道身臨其境。這是一種很純粹的詩歌體驗。
詩人都好托物言志,如果此詩也延伸一下,提升一點的意境的話,則又確實增添一些人文氣息。
讀此詩,我的眼前浮現(xiàn)出這樣一些人。他此刻異常安靜,不善言辭,獨處時卻自得其樂。他衣著樸實,待人隨和,卻學識淵博。他平凡如俗,但居功甚偉。他寂寂無聞,但身懷絕技……這些人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,但又不易發(fā)現(xiàn),因為他們給人的印象太過平凡了,如兩彈元勛的科學家群體,隱藏功名六十余年的張福清,在菜市場買菜的尋常老人袁隆平,奮戰(zhàn)抗疫一線的終南山,還有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的快遞小哥雷海因,季羨林也曾為新入學的大學生看過行李,就如鄰家的老大爺,等等。他們就像前溪的泉水,看似靜默不語,實則心中有丘壑,亦食人間煙火,卻又異于常人,擔得起責任,承得起孤寂,心懷志向,孜孜以求。所以,很多時候,當我們知道身邊的某個熟識的人居然如此不同尋常時,會驚訝錯愕,也會佩服的五體投地。這不是假象與真實的關(guān)系,而是低調(diào)謙遜之下的高博恢弘。
對于詩歌的理解,人為的因素很多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,乃至不同的經(jīng)歷都會有不同的理解。同一首詩,有人看到了風景,有人則看到了哲學,有人會傷感,有人則很愉悅,沒有孰對孰錯,只能說詩作的好,寫到了很多人的心里。就此詩而言,現(xiàn)在的理解也未必是詩人當時真正的創(chuàng)作意圖?;蛟S作者當時就是清晨的即興之作,作為后代的閱讀者,又何必以黑暗的社會背景、悲天憐人的主觀猜測強加給本來心情愉悅的詩人呢?
讀詩如看山,“仰看微徑斜繚繞,上有行人高縹緲”,遠遠望去,高山亦性情,倘若非的走近去看它,無非冷冰冰的巖石,既談不上美感,也會平添一絲失望。倘若一首詩能帶給你積極的意義,或者美好的閱讀體驗,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,能夠讓你感受到意境之美,就已足夠,就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首好詩,大可不必往深里去挖掘。比如知道“有緣千里來相會”,就不用管它“三笑徒然當一癡”,知道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,又何必理會“明日愁來愁更愁”。